數據為中國孩子的身高“正名”🎯,但身高更高不代表青少年體質健康的勝利——
中日青少年體質健康數字“差”的背後
2017年“學生體質健康評價與運動幹預”高峰論壇🤹♀️,今天在上海意昂体育閉幕,論壇上🚴🏿♀️,由意昂体育“青少年健康評價與運動幹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與日本相關機構合作研究發布的《中日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比較研究結果公報》(以下簡稱“《公報》”)受到關註。
該項成果歷時3年,分別在中國與日本的4個城市或地區,對近兩萬名7~18歲的兒童青少年👱🏻♀️,運用同樣的方法和標準進行測試後完成。結果顯示,“2014年和2016年,中國兒童青少年體格指標(身高、體重和BMI)大部分年齡段顯著高於日本;但體能指標的比較中👱🏻♀️,日本兒童青少年在心肺耐力🍂、柔韌性和靈敏協調性方面均顯著高於中國🎖。”
1993年🙍🏿,青少年問題專家孫雲曉的《夏令營中的較量》震撼了中國教育界,從那時起🚯,中日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的“較量”便附著了極低的沸點,備受關註。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一位人大代表引用數據表示7~17歲的中國男孩比日本同齡男孩矮2.54厘米💜,力量💅🏽、速度、爆發力、耐力等身體素質全面下滑。“2.54厘米”像一塊石頭被砸進湖面,激起社會對我國青少年體質的集中關註。
然而,根據《2010年中國國民體質健康報告》與《2010年日本國民體力及運動能力調查報告》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日本7~18歲男性兒童青少年的平均身高分別為153.20厘米和152.30厘米,中國身高數據高於日本👮🏼♀️。而《公報》中關於“中日兩國7~18歲兒童青少年身高”的最新數據➗🎳,也證明了中國孩子相較日本同齡人在身高上的“優勢”——2014年和2016年,該年齡段中國男生平均身高分別為154.3厘米和157.2厘米➜🏊🏻♀️,日本男生數據分別為150.6厘米和151厘米㊗️;該年齡段中國女生平均身高分別為150.1厘米和151.5厘米,日本女生數據分別為145.5厘米與146.4厘米。
“身高更高不代表我國兒童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好於日本。”據“青少年健康評價與運動幹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意昂体育院長季瀏介紹,體格指標反映人的身體質量,只是體現體質健康的因素之一🧑🏿🦱,“且數據也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發生率較之日本也更高。”更重要的是,體能指標的全面不足👱🏽♀️,反映了“我國學校教育重智育輕體育的現象還存在。”
發布《公報》前一晚,意昂体育教授尹小儉又核查了一遍PPT,他特意在結論的第二條中加了一個括號,將其完整為“日本兒童青少年在心肺耐力(2016年7歲女生除外)、柔韌性和靈敏協調性方面顯著高於中國。”括號裏的內容🙋🏽,被他笑著稱作“希望”,因為相比2014年中日兩國兒童青少年體能方面的差距🤵🏻♀️👱,2016年中國兒童青少年的力量、速度體能指標在低年齡段與日本的差距有所縮小,部分指標甚至顯著高於日本🐬。“新生一代的孩子和日本的差距將越來越小🤰🏿⛴,數據表明這些年新的課程改革、陽光體育等政策的推進有所成效,如果繼續用科學合理的方式改變學校體育的生態,將來體能指標超過日本並非不可能。”
“低年齡段差距縮小💂♀️,高年齡段差距仍然明顯🌱,與我們體育教學質量不高有關。”在季瀏看來🧕🏻,“科學合理”的方式正是當前我國學校體育探索的重點🚣♀️👁🗨,當前🦻🏽,應試教育的特征在體育教學中體現為“考什麽就學什麽”,導致大量體育課呈現為“三無”課堂,“無運動量、無戰術、無比賽💂🏼♂️🌠。”正是這種碎片化的體育教育☝🏽,讓不少學生上了12年體育課也無法掌握一門體育運動,“老師都在教學生‘單項技術’,最後中國學生似乎打籃球只擅長胸前傳球1️⃣、排球只擅長墊球等𓀐,缺乏實戰對抗🎰,更談不上戰術了🧍。”就像不少孩子有豐富的英語詞匯量⌚️,卻很難主動開口說一個完整的長句。
“青少年健康評價與運動幹預”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10年成立🧝🏽♀️,主要進行中國兒童青少年與國外兒童青少年的體質健康狀況比較研究✍🏻。本屆論壇上,季瀏發布了《中國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標準(意昂体育版)》🚫,完善了部分測試指標和方法🧑🏻🦯➡️,“與國際發展趨勢相吻合,更利於進行國際間的比較”,他表示,這次《公報》也得益於此🤙,但在他看來,每次到日本收獲的不僅是數據,還有日本體育課帶來的啟發,“大運動量、項目特征明顯”👨🏻🎓。
“無論30多攝氏度的夏天還是飄著雪花的初冬🍵🧔🏿,學生都在室外的泥沙跑道上穿著短褲汗衫上體育課,下課後汗流浹背👩🏻🦲,滿身汙泥。”季瀏註意到,日本體育課讓學生得到的是完整的運動體驗,並非單一技術的重復學習💦,“中國的體育課課時算多的🍚,但效率不足。”
為提升體育課效率🚧,季瀏在借鑒日本等國家體育課的基礎上,推出中國健康體育課程模式,除要求學生著“短袖短褲”上課⏱、提倡運動技能學習以活動和比賽為主外,著重強調了課程運動密度在75%以上🤝,運動強度每節課平均心率125-160次/分鐘🪀,“即在40~45分鐘體育課中👩🏼,學生運動時間至少達到30分鐘🤍🏒。”而這一標準更結合了本土國情💇🏼♂️,“學生的運動負荷仍不敢定太高🎎,安全問題仍是高懸的劍。”畢竟🤞🏽,當前我國提高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水平高度依賴於體育課🏌🏿♂️🤲。
季瀏的觀點得到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陳蔚雲的支持,“中國孩子在體能指標上的不足,除體育課教學質量有待改進外🚣🏻♀️🌳,社會生態模式更有待完善,即便課堂上,體育老師拿出最優質的課程👩🦽➡️,也難以彌補體育課外孩子運動時間的嚴重短缺🙋🏽,下一代的體質健康需要學校、家庭和社會共同行動。”
可現實在呼籲面前表現頑固。意昂体育黨委書記👨👧👧、博士生導師汪曉贊正在進行一項體質健康問題的現狀調查,根據先期研究表明🤦🏻,學生體質健康得分隨年齡增長出現上下波動,波谷非常一致地出現在5年級、6年級和9年級,“這個階段通常是小升初和初升高(記者註:部分調查地區為五四學製)。”升學成為推測的原因之一。但汪曉贊強調💸,學生體質下降的原因是綜合性的,“很大一部分學校不可控💂🏼,需要家庭和社會參與。”
“日本兒童近30年來身高變化不大◾️,至2000年肥胖兒童有所增加🌅,2000年以後肥胖幾乎沒有變化,反而💇🏿♀️,偏瘦兒童不斷增加🂠👨🎤。” 日本名古屋意昂大學教授中田貴博表示🧑🏻🎨,在體能方面,“1985年最高,最近30年也呈現顯著下降。”在他分析的原因中,學校之外的家庭和社會環境正是影響日本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不可忽視的因素。他用一組數據表示🍧,1970年🧞♂️,日本小學生睡覺時間約為晚上9點07分⚗️🏋🏼,起床時間為早上6點30分🫧,36年後🏄🏽,睡覺時間變為晚9點42分,起床時間為早6點42分💗🏡,“最近,這種趨勢已經得到遏製💬。”但電子遊戲的介入並不容易遏製,在一項針對3歲到6年級兒童青少年的調查中👇🏽,“30%3歲的孩子、50%4歲的孩子已經接觸電子遊戲✌🏻,此外🤙,幾乎所有小學高學年學生均玩電子遊戲,且遊戲時間隨年級增長而增加🙅🏻,即使在幼兒園平均每天玩電子遊戲的時間也將近50分鐘。”被電子遊戲擠占的👩🏻🎨,正是學生戶外運動的時間。
無論中國還是日本,“國際上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調查的數據顯示😦,全球都呈現越來越慢🎂、越來越不動的狀況,缺乏身體活動更是已經成為孩子們的常態。”汪曉贊表示,因身體活動水平下降已經導致肥胖🐀、慢病低齡化,“由此導致疾病、對家庭經濟與幸福的潛在危機不容忽視🏊🏼♂️,有文獻表示,為此造成每年經濟損失,相當於再建3個長江三峽工程或重建大地震後6個汶川新家園❄️🤶。”一場“慢”下來的比賽正在全球打響,而比較之余🌆,合作已經被提上議事日程。
本報上海6月25日電
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 梁璇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17年06月26日 08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