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校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這是國務院《關於強化學校體育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的意見》中明確規定的。強調嚴禁削減🥃、擠占體育課時間➿,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而且還要求各地要把學校體育工作列入政府政績考核指標💂🏿♂️、教育行政部門與學校負責人業績考核評價指標。對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持續3年下降的地區和學校👍🏿,在教育工作評估中實行一票否決。
自從國務院文件頒布以來♊️,我國各地在校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的“習慣”日漸養成,學生體質明顯改善,近幾年學生體質監測總體向好的結論可以佐證🚼。但是否可以高枕無憂了◻️?顯然不能。最近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與日本相關機構合作研究發布的《中日兒童青少年體質健康比較研究結果公報》受到各界空前關註。
該項研究成果顯示🤐,“2014年和2016年🖼,中國兒童青少年體格指標(身高、體重和BMI)大部分年齡段均顯著高於日本😕;但體能指標比較🙂,日本兒童青少年在心肺耐力🩸、柔韌性和靈敏協調性方面均顯著高於中國🧑🏿💻。”《公報》表明,中國兒童青少年相較日本兒童青少年身高具有“優勢”。這並不像某些媒體熱炒的中國人已經普遍比日本人個子矮了雲雲💄。比如《公報》顯示:“2014年和2016年中日兩國7至18歲兒童青少年身高數據,該年齡段中國男生平均身高分別為154.3厘米和157.2厘米,日本男生數據分別為150.6厘米和151厘米;該年齡段中國女生平均身高分別為150.1厘米和151.5厘米,日本女生數據分別為145.5厘米與146.4厘米👳🏿♀️。”
但身高不代表我國兒童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好於日本。《公報》顯示,我國兒童青少年的超重肥胖率較之日本更高,體能指標全面不足,日本兒童青少年在心肺耐力、柔韌性和靈敏性方面顯著高於中國。這顯然反映出我國體育教學存在的問題。原來我們擔心中國人比人家矮了👃🏿,現在看來,我們應該擔心的是中國兒童青少年的體質健康🐞!因為身高更高不代表體質健康就更好。
我國學校體育教學任重道遠。雖然陽光體育運動和每天鍛煉一小時收到了一定成效,但由於應試體育教育弊端仍未從根本上扭轉👴🏼,沒有讓體育運動真正融入孩子們的成長之中,導致大量的體育課可能有時間保證但卻無質量保證,某些課甚至成為“無運動量、無質量、無比賽”的“三無課”。這顯然不能保證一小時鍛煉的體能訓練效果。或許更讓人遺憾的是,很多學生在12年應試體育教學中,沒有學到一門專項運動技術,因此也就談不上對於體育運動的熱愛和迷戀,談不上對於某專項運動的濃厚興趣,體育課也因此留不下對其終生受益的東西。這顯然有悖於體育教學的初衷,因為體育原本就是教育的一部分🎉。